

初見Sama Bajau
初見Sama Bajau
400包大米、物資、學用品堆積,船有點沈,空間顯小了,但每個團員的心是熱切的。
•
航行途中,我們逐漸靠近一片漂浮在海面的木屋群。那些被稱為「海上屋」的建築,就這樣靜靜地佇立在湛藍的海平面上。木頭搭建的屋舍,一根根柱子深植海中,有的屋頂鋪著鐵皮,有的則僅用帆布遮陽。從遠方看,那是一座座獨立的家;從近處看,那是一個族群與大海共生的見證。
·
我們望著眼前的畫面,心中湧現出難以言喻的悸動—這是一種離群索居的美,也是一種與現代世界若即若離的孤獨。他們沒有國籍、沒有土地證明,孩子們出生在海上,學會潛水比學會寫字還早。他們用木槳丈量世界,用海風編織生活。
·
這樣的生活,對外界而言,也許辛苦,也許孤單,但對他們而言,卻是一種深深的歸屬。大海就是他們的家,他們熟悉浪的節奏、知道哪片海域有魚、哪種風代表變天。他們不是離岸,而是早已與海融為一體。
·
我們帶著一批大米與基本物資,靠近海上屋時,許多家庭早已站在家門口等候。他們的眼神有期待,也有一種來自長年風浪的從容。船行經海上屋,挨家挨戶紛紛將大米親手送上,那一袋袋米不只是糧食,更是一次真誠的交流,更是來自陸地與世界的連結。
·
其中一戶,大肚便便的母親,微笑回以我們帶來的糧食,眼神多了幾分請求,撇頭一看屋內還有4個幼童,我們也多麽希望能提供更多的生活物資給他們~~
·
如果透過文字,您也感受到巴瑤母親的渴求,歡迎聯繫OECD TWYLP一起把愛心物資傳送給他們!SDG2 零飢餓~~我們需要越來越多人加持這場人道救援~~
世界青年領袖計畫,不只是訓練菁英,更是傾聽世界的聲音,回應最真實的需要。
青少年參加心得:
一生必去一次的海洋公益之旅
Q: 為什麼會來參加『SAMA - Bajau 巴瑤國際SDG人道援助公益實習計畫』?
👦🏻蕭同學:我曾經浮潛,喜歡海底世界,這個計畫可以邊玩邊做公益,拿到潛水證照後,就能下海去撿垃圾,真的很酷,很像在尋『寶』!寶特瓶的『寶』~我想要挑戰!我對巴瑤族也很好奇,真的有人住在海上?想去見真章!
Q: 從潛水活動中,你學到了什麼?👦🏻蕭同學:說真的,潛水不是太難,但應很專注地學習教練的指令,更重要的是要學會為自己的生命負責。設備的準備,氣瓶的數據,下水時要眼觀四八,耳聽八方,每個細節都馬乎不得。家長雖然在身邊,但教練嚴格要求每個人要親自做好每一個動說真的,潛水不是太難,但應很專注地學習教練的指令,更重要的是要學會為自己的生命負責。設備的準備,氣瓶的數 據,這是不能開玩笑的!第一天同伴都還在,第二天我的同伴們沒能與我一起晉級有點可惜,爸爸成了我最好的潛伴。
Q: 教練說你是本計畫中年紀最小的持證潛水員「全村的驕傲」,你是怎麼克服恐懼?完成任務?
👦🏻蕭同學:我聽到教練那麼說,雖然有點害羞,但也覺得好開心。我沒有想太多,就是信任教練,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,勇敢的去嘗試,像在闖關打水怪,然後就過關了!而且我很開心,可以跟大人們一起去撿海廢,當然更希望以後能有更多同學跟我一 起來學潛水,一起為海洋做點事。
Q: 有人說:『海洋的垃圾根本撿不完,這樣不是做白工?』你的觀點是?
👦🏻蕭同學:這些行動是一種呼籲,呼籲大家重視海洋保護,讓更多關注這個議題,至少不要成為髒亂的製造者。』只要有人行動,就會有越來越多人同行,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團體共襄盛舉,這都遠比什麼都不做好。
Q: 這趟潛水公益之旅,你學到了什麼?
👦🏻蕭同學:我不只學到一個技能,更學到勇氣和責任感。當我從海底浮上來時,我知道自己不只是撿起垃圾,也撿起了希望。 我希望以後能有更多人跟我們一起,讓海洋變得更乾淨,維護這片藍色的海,是屬於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份子的責任。
他們沒有土地,卻擁有整片海洋
《海上屋》
海上屋,佇立在大海之中。
在浩瀚的海洋裡,
它們彼此靜靜相望,默契地共存,
那不是遺世獨立,
而是一種與海共生的溫柔。
像是一座座不言語的島嶼,
卻早已彼此明白。
有一種離群而居的自在,
不是逃離,而是選擇與世界保持一段剛剛好的距離。
不被陸地框住的生活,
反而更靠近自由的本質。
這些漂浮的家園,
在日與夜的交替間,
在潮起潮落之中,
一屋一舟,是他們的生活;
一浪一波,是他們的語言。
守著火光、笑聲、記憶與風。
願這片漂浮的村莊,
繼續以自己的節奏,
靜靜活著,柔柔發光。
TWYLP 提供。